1. 臺灣高山茶葉子越大越好嗎
阿里山烏龍茶是臺灣高山茶代表。分為阿里山青心烏龍茶和阿里山金萱烏龍茶兩種類別。
阿里山茶區(qū)的凍頂老茶王烏龍茶,因為高山氣候適合茶葉生長,日照適宜,產出之茶葉芽葉柔軟、葉肉厚,果膠質含量高,沖泡出的茶湯色澤翠綠鮮活、蜜綠透黃,滋味甘醇、滑軟,厚重帶活性,香氣淡雅,耐沖泡是其最大特色。
凍頂烏龍采摘海拔 1300 公尺 以上,阿里山茶區(qū)之茶葉,特有之山靈之氣蘊育而成。培育出特殊之茶香。其香味飄逸,具有宜人之花香,為其特點。茶湯甘甜,喉韻佳,為其耐人尋味之處。
阿里山烏龍茶是臺灣高山茶代表。分為阿里山青心烏龍茶和阿里山金萱烏龍茶兩種類別。
阿里山烏龍---茶區(qū)位于海拔1000-1800公尺,目前臺灣的高山烏龍茶以阿里山的高山烏龍茶最負盛名,也是最重要、最大量的高山茶區(qū),可稱為是半發(fā)酵茶的代表作。阿里山烏龍茶湯清爽怡人,湯色蜜綠帶金黃,茶香清新典雅,獨具風味,質量俱佳。成茶條索緊結,呈半球形 且顆粒大﹑連梗者(手采茶青)。 沖泡 后可見多為一心二葉之整朵茶青,葉片 多完整,葉片之間節(jié)間長(常被誤為是 太老茶青),芽葉肥厚﹑富彈性者。
因為阿里山高山氣候冷涼,早晚云霧籠罩,平均日照短,茶樹芽葉苦澀成分降低,進而提高了茶葉的甘味。同時因日夜溫差大的緣故,茶樹生長緩慢,茶葉芽葉柔軟,葉肉厚實,果膠質含量高等等,這些都是阿里山高山茶所展現(xiàn)出的特性。此外這里所產的茶葉多以山泉水灌溉,甘醇美味,具有濃厚的高山冷冽茶味,堪稱是「世界第一等」好茶。
2. 臺灣高山茶外形特點
可以的,臺灣高山茶外形美觀整潔,色澤墨綠有光澤。臺灣高山茶因產地不同,沖泡后各具獨特的清香、茶香、果香、焦糖香等味道。臺灣高山茶滋味醇厚,湯色橙黃,葉底柔嫩呈綠葉紅鑲邊?!案呱健辈枞~生長在海拔1000多米的地方。臺灣的茶園以高濕度和自然降水為特征。茶葉通常會被霧覆蓋,直到用手小心地采摘。
3. 臺灣高山茶怎么樣
茶葉只要不是受潮,喝是不會有問題的;但是風味會有影響。
4. 臺灣高山茶哪個茶山好
古六大茶山 -- 地埋位置及概況說明:1、攸樂茶山 2、蠻磚茶山 3、漫撒茶山 4、莽枝茶山 5、倚邦茶山 6、革登茶山 云南省是世界是茶樹的原產地,同時也是普洱茶的故鄉(xiāng),古今中外負有盛名,普洱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小故鄉(xiāng),據(jù)西雙版納傣族貝葉經記載,早在一千多年前,西西雙版納就有茶樹栽培,在西雙版納勐??h南糯山上至今還生長著八百年年前人工栽培的古茶樹,被稱為“茶樹之王”。據(jù)南宋李石《續(xù)博物志》記載:“西藩之用普洱,已自唐時,”西藩:就是指西藏地區(qū)的兄弟民族,普茶就是說普洱茶,可見自唐代就有普洱茶了?! ?清朝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寫道:普洱茶出自云南的普洱府,產于悠東山、革登茶山、倚邦茶山、漫撒茶山、革登茶山。普洱茶是以地名作茶的專用名詞,一直沿用至今。易武是普洱茶的原產地。 六大古茶山在香港、韓國、臺灣、廣東、深圳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,六大古茶山包括悠樂茶山、倚邦茶山、漫撒茶山、革登茶山、莽枝茶山它們都在易武的周圍,古茶山的野茶樹生長在原始森林中,其營養(yǎng)成份是任何一種矮化茶樹和新培植茶樹都無法相比,野生大茶樹生長環(huán)境自然、特殊,全世界罕見,其原料主要用來加工普洱茶,因此易武的普洱茶內質極其特別,在文革期間,許多陳年普洱茶在大火中毀滅,目前存在世上的正品野生普洱茶少之又少。 古時,易武的普洱茶主要用來進貢,又有瑞貢天朝、正山貢茶之稱,歷史上“茶馬古道”就是以易武為中心經思茅達到普洱府,最后在交易,所以還有人稱普洱茶為易武茶。古六大茶山 -- 革登茶山 《普洱府志》載:“其治革登山,有茶王樹,較眾茶獨高大,土人常采茶時,先具酒醴祖祭于此。”由此可知革登茶山早就聞名。 革登茶山位于孔明山下,緊靠攸樂茶山,傍依雞怪山,歷史上年產茶500擔之多。茶屬大葉種型,因茶芽粗肚,滿披銀茸,民間種之為“大白茶”。在清朝嘉慶、道光年間(公元1796——1850年),八角樹寨有株茶王樹,光春茶就能收干茶一擔。革登茶山過去的新校都有20多厘米的盆大了。祭祀古茶樹的碑石到是隨處可見,足以證明茶農封古茶王樹的敬仰之情,同時也告誡后人古茶樹確需保護。解放前革登茶山已荒蕪,茶農人走寨遠,解放后逐漸恢愎發(fā)展,現(xiàn)年生茶萬擔以上。 古六大茶山 --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,位于蠻磚茶山南面,和革登茶山相聊,與孔明山遙遙相望。傳說是諸葛亮埋銅鑼之地,故名。從象明鄉(xiāng)越架布河,過大石房,穿秧林寨就到了莽枝茶山。莽枝茶山面積范圍不大,但茶葉質量較好、味美。明、清時期茶山與旺,茶葉年產達萬擔之多。從立在茶山的碑石刻文中可以看出常年茶山與旺發(fā)達景象。該碑立于乾隆十一年冬(元1746年)。由于多種原因,莽枝茶山在解放前夕,已經荒蕪,幾百戶人家的勐芝大寨已成為原始密林,遺存的部分茶農后代,已搬遷到茶山后的秧林寨,封茶山的歷史漠然知曉。原始密林中還可看到一塊塊面積大小不一的茶林,以及從多的交雜在一起的大葉種茶與小葉種茶樹。一座葬于清嘉慶十七年(公元1813年)的茶商墓孤寂地守候在茶山。茶山由于多年無人管理,有的茶樹長得幾丈高,仍然茶花怒放,青枝綠菜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曾后,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,茶山鄉(xiāng)民開始封茶山進行管理,茶葉產量逐步提高,每年出售給國家青毛茶2萬多公斤 古六大茶山 --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(傣語稱“磨臘”倚邦,即茶井之意),總面積為360平方公里,是多民族的高山區(qū)。倚邦茶,茶芽細長,銀色生輝,味甘正,回甜爽口。歷史上以生產圓茶(七子餅)而著名,年產茶萬擔以上。明、清時期,茶莊林立、商家云集,極為熱鬧。產品適銷西藏、港澳、南洋各地。由于茶質極好,每年都要進貢朝廷20擔之多。 清朝為了加強封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,于道光二十五年(公元1845年)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(倚邦、易武)的崇山峻嶺中修筑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,寬約2米,長達數(shù)百公里。從殘存的部份馬道上石板的磨損狀況可以判斷,當時筑路的辛和茶葉運輸?shù)姆泵跋?。由于茶葉生產的發(fā)展和交通的便利,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、經濟中心,各種商鋪、學校、會館應運而生??上П憩F(xiàn)茶山繁葷景象的建筑于解放前毀于火災,如今僅有碎瓦斷壁殘存。今日倚邦茶山,除茶葉生產得到恢愎和發(fā)展外,西雙版納州政府又規(guī)劃發(fā)展一個萬畝級香料基地。這樣,倚邦茶山將茶葉、香料比翼齊飛,前程無量。古六大茶山 -- 漫撒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臘縣易武鄉(xiāng)以東,緊接老撾邊境。慢撒茶山屬大葉種茶,條索肥碩,條子寬大,結實,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壯男性之美,是普洱茶中個頭最大的。 清乾隆年間是其輝煌時期,滿山遍野都是茶樹,年產萬擔以上,清咸豐壬子年(公元 1852 年)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茶山各族兄弟共同種茶、制茶,所產“元寶茶”(圓茶),遠近聞名,暢銷國內外,慢撒茶山種茶歷史悠久,茶農種茶制茶經驗豐富,但到十委世紀,慢撒茶山,稍有衰落,而易武茶山則日起興旺,光茶號就有十幾家,因此,清朝前期中期史書列六大茶山時,只列“慢撒”后某些書籍又列為“易武”。由此使人產生了誤解,認為易武和慢撒是兩座茶山,實際上并不是,只是證明了兩座茶山的興衰,易武和慢撒都是泛指六大古茶山的茶,不是獨立的兩座茶山。是但在當?shù)夭柁r細細區(qū)分,易武茶山和慢撒茶山卻有不同的,慢撒茶山的茶葉稍微肥大一些,味也稍甜。 古六大茶山 --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位于野象山旁,磨者河畔,歷史上年產茶萬擔以上,大都運往易武加工。銷售?!?蠻磚茶山是古“六大茶山”現(xiàn)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,茶林不規(guī)則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,經茶農精心管理,至今仍年產茶萬擔之多。今天的茶農商品意識強,他們根據(jù)市場的需要在蠻磚村公所支書權存安帶領下安排生產蠻磚貢茶,茶味獨特,茶芽雪白晶亮,是搶手之貨。1994年,州、縣政府確定在蠻磚茶山新建萬畝大茶園,在云南省茶葉科研所專家的指道下,萬畝新茶園盤繞群山,株株茶樹綠油飄香,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,茶葉生產蒸蒸日上古六大茶山 -- 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(基諾山),東西長75公里,南北寬50公里,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,西南接小勐養(yǎng)、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,現(xiàn)為景洪市的一個鄉(xiāng)級行政單位。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“六大茶山”之首,是云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,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 擔以上。攸樂山種茶,年代久遠,相傳茶是孔明遺種,故尊奉孔明為茶祖。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“盜”的普洱通判。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,毅人放火,茶農四逃,茶山荒蕪,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壤。解放后,人民政府撥款、撥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。使產量逐漸上升。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(97000多公斤)。
5. 臺灣高山茶最高海拔
高山茶是對產自海拔較高茶區(qū)茶葉的通稱,所以,高山茶只與海拔有關,與茶的品類無關。
而高山茶具有的顯著特點便是滋味清鮮醇爽、香氣高揚,且無污染,適合中老年人群、上班族、教師、電腦工作者等人群。
除此之外,由于不同地區(qū)的環(huán)境、氣候、地勢等因素不同,海拔的高度,也沒有定論。
因此,高山茶的海拔到底該有多高,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。
在浙江,500米以上就可以算作是高山茶。
而在臺灣省,海拔高于1000蜜才算是高山茶。
6. 臺灣茶都是高山茶嗎
高山茶的叫法是來自臺灣梨山的果農陳金地先生,他在梨山經營水梨果園,以往每年供應蔣中正總統(tǒng)。閑暇之余,由凍頂引進茶苗在海拔2500米山區(qū)種茶制茶。制出的茶,初期出售不知如何命名,因其茶苗品種不同,但都種于高山,于是冠以“高山茶”之名。所以高山茶的叫法起源來自于臺灣,而臺灣的高山茶,多屬于烏龍茶。
7. 臺灣最好的高山茶
很多人都知道臺灣高山茶和鐵觀音都屬于烏龍茶類,但是生長環(huán)境不同,很多茶友表示鐵觀音茶葉的香氣更香,不過兩種茶葉的外形似乎是很相似的,很多人傻傻分不清,那么臺灣高山茶送和鐵觀音的區(qū)別到底是什么呢?現(xiàn)在我們就一起來鑒別吧。
臺灣高山茶
鐵觀音
臺灣高山茶:
目前臺灣生產的高山茶品種,以烏龍茶及金萱茶為大宗。為有別于平地茶,或方便行銷,本地的茶商通常會在茶種二字前,冠上「高山」,以示區(qū)隔,如「高山烏龍茶」或「高山金萱茶」等,但是如果僅稱「高山茶」,則幾乎都是專指用青心烏龍茶種所制的茶。
烏龍茶是臺灣最早制造的茶,可說是臺灣茶的始祖,也是臺灣在世界上名聲最為響亮的茶。在中國依茶的發(fā)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青茶、紅茶及黑茶六大類,俗稱的烏龍茶就是青茶。
若以臺灣人的觀念來說,說起烏龍茶,一定是指用烏龍的品種所做的茶。發(fā)酵度在15%~25%,形狀是半球型或球型,茶湯為金黃色或淺褐色,香味略帶桂花香或淡蜜香,口感醇厚,回甘度佳的茶品。
鐵觀音:
鐵觀音茶葉因茶樹的名稱而得名。鐵觀音茶樹原產于安溪縣西部的“內安溪”。這里群山環(huán)抱,峰巒起伏,有“四季有花常見雨,一冬無雪卻聞雷”之諺。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,由于它適制烏龍茶;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。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制成的烏龍茶。而在臺灣,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烏龍茶,所以臺灣鐵觀音茶的原料,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,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。這與福建鐵觀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。
鐵觀音是烏龍茶類的一種。茶分七類:烏龍茶(也稱之為橙茶)、綠茶、紅茶、花茶、白茶、黃茶、黑茶(也可能是六種,花茶和白茶為一種)。其中烏龍茶不論從營養(yǎng)方面或是沖泡工藝方面都可謂茶中之魁。用紫砂壺沖泡后倒入小杯中飲用是烏龍茶特有的沖泡方式,其它茶類不適合或勿需這種沖泡方法。烏龍茶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種:大紅袍、臺灣凍頂烏龍(亦稱之為高山茶),鐵觀音。大紅袍(產于武夷山,因生長于巖石上,亦稱之巖茶)不用說根本買不到真的,臺灣凍頂烏龍是臺灣高山族在海拔很高的山上(高山上寒冷,謂之凍頂)種植出來的茶葉,產量也是很有限的,不容易買到正品,唯獨鐵觀音產于福建安溪,所以在大陸是最為普及的高檔茶。按我所嘗過的大紅袍、凍頂烏龍和鐵觀音的口味,覺得雖說前兩種茶的價格高于鐵觀音,但從口味上來說還是鐵觀音清香甘醇,回味無窮(雖說是在很高檔的茶店品嘗的,但也有可能前兩種還不是正品)。
總的來說其實臺灣茶的主要品種都是來源于福建的鐵觀音、建甌水仙、矮腳烏龍。之所以風味不同,主要是由于地域不同,一方水土一方茶。其次是工藝上的細微差別;臺灣茶的辨別方法和其他茶的是一樣的,都是看湯色的清澈度、水的柔和度,香甜度,更少甚至是沒有苦澀,更耐泡。